來源:中國工程機械銀網
日前在西安市召開的中國工業氣體工業協會第十九次會員代表大會及2009年年會上了解到,為了避免無序競爭,湖北工業氣體行業協會和蘇州市工業氣體行業協會率先吹響“集結號”,這標志著中國工業氣體行業整合、重組從此拉開序幕。湖北企業重組走在前列
為了使中國氣體行業朝規模化、規范化方向發展,湖北省氣體行業在企業間聯合重組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
據湖北工業氣體協會理事長魯群茍介紹,2005年,湖北氣協在十堰市發起了行業整合行動,這項工作先后得到宜昌藍天氣體有限公司、宜昌得心實用氣體有限公司、潛江市江漢氣體有限公司等企業的積極響應和大力支持,同時也得到了湖北省安監局的支持,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逐步在湖北省西南地區開展市場整合工作。現在湖北省宜昌、十堰、恩施、荊門、襄樊、荊州、潛江、仙桃等地的大部分企業均已完成整合,今年武漢市也有企業參與了這一行動,此舉在行業內引起強烈反響。
魯群茍說:“數字最能說明問題。從下面這組數據中不難看出湖北省氣體行業整合的基本情況”。
宜昌市通過收購、承包經營或買斷等形式進行整合,由原來的十幾家生產、充裝企業,形成主要由宜昌藍天氣體有限公司、宜昌得心實用氣體有限公司兩家企業來生產、銷售,關停溶解乙炔裝置3套,充裝裝置3套。除此之外,宜昌市只有中國長江航運集團宜昌船廠的溶解乙炔和宜昌船舶柴油機有限公司的氧氣還在自產自用。
十堰市參加重組企業6家,關停溶解乙炔裝置4套,充裝裝置3套;荊門市參加重組企業8家,關停了溶解乙炔裝置兩套,充裝裝置1套;恩施市參加重組企業4家,關停了兩家溶解乙炔和1家充裝站。
荊州市參加重組企業7家,關停了溶解乙炔裝置3套,充裝裝置兩套;現正在對1套空分裝置進行技術改造;襄樊市有4家企業參與整合,關停1家空分裝置,由于該地區企業數量多,部分企業證照不齊,整合效果不明顯;仙桃市參加重組企業5家,關停了1家乙炔裝置和兩家充裝站,淘汰不合格氣瓶 4000只左右。
蘇州氣體行業重組增效
蘇州市工業氣體協會秘書長徐綏x介紹說,為了促進行業發展,在2005年,他們先嘗試著把吳江市金家壩鎮3家做分裝的公司(其中1家有1套每小時產氣150立方米的小空分)進行了重組。到了2006年合并后,3家公司的經濟效益比合并前平均增長了10%。
正是因為有了這次重組的成功經驗,徐綏x決定對蘇州市的另外3家企業也進行重組。具體做法是,每家的固定資產和銷售市場份額通過有關部門進行評估,確定第一、二、三股東。
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固定資產評估,本來可以做第二股東的1家公司,由于其原來的市場份額較小,經綜合評估確認后,只能作為第三股東。
這種評估方法,參與重組的企業都認為公平合理,并選擇1家原來占地面積較大的企業作為新公司的注冊地。其余兩家企業撤銷工商執照、充裝證、安全生產許可證等證件,設備、土地等進行拍賣、轉讓。新公司最終于2007年5月成立。
重組后的新公司,在人員配備上做到公平、公正。第一股東擔任總經理,第二、第三人股東為副總經理。對原有的技術部、行政人員、工人進行重新分配。合并后,對客戶、經銷商的管理能力也加強了,再也不會出現像以前那樣,讓經銷商牽著鼻子走的現象了。據統計,到2007年底,新公司的經濟效益比2006年增長了11.5%。
在上述兩起成功重組的基礎上,最近,蘇州常熟原有6家企業也達成了重組協議,他們合并后,將原來的小空分全部拆除,并新上了1套3000等級的空分裝置,擴大了生產規模。
目前,該項目正在建設中。
行業重組形成合力
魯群茍說:“通過大規模的市場整合,不但形成了合力,而且還使湖北氣體行業真正朝著安全、規范的方向發展。”
他指出,整合的好處,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一是不少證照不全、安全隱患嚴重、重復建設的生產、充裝企業被關停,大量的不合格氣瓶停用或報廢,使得這些地區工業氣體行業的安全狀況明顯好轉。
二是經整合后,集中了優質資源(人員、設備),安全生產保障能力(設備、管理)大大提高,生產設備開工足,勞動力成本相對下降,產品實現統一派送,避免了重復運輸,生產、運輸成本大幅下降。
三是避免了惡性競爭,產品價格回歸理性,企業效益好轉,可以確保安全投入,職工的各項保險金也能按國家的規定購買,在金融危機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經濟效益相對整合前并沒有下降。
四是同行之間的合作加強,可以有效防止“老賴”欠貨款、壓價格、壓氣瓶,降低了企業的經濟負擔。
五是實行自由整合公司化管理,有問題集中協商解決,所有參與整合的企業的效益都能得到保證,企業按公司法進行運作,按股份定期“分紅”,部分關停又不想參與管理的企業可以“坐享其成”,真正實現了行業和諧。
六是整合后比較理想的結果是成立股份制公司,大家成為利益共同體,這樣就有能力進行技術改造和革新,在增加安全保障的同時又降低了生產成本,也增強了市場的競爭能力。
徐綏x認為,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后的好處可以歸納為七點:一是有利于提高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保障了安全生產;二是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節省了土地資源;三是提高設備使用效率,大大節約能源,真正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標;四是充分整合資源后,有利于加大資金投入;五是重組后可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力;六是穩定市場和價格,可以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七是做大做強后也可以與外資公司進行抗衡。
前路漫漫任重道遠
“盡管通過重組后,企業的競爭力增強了,但這并不等于湖北的氣體行業已經是艷陽高照,前途似錦。與此恰恰相反,我認為湖北省氣體行業的發展走到了一個十字路口,站在行業發展的高度來看,我們還有很多更艱難的工作要做,任務還很艱巨。”魯群茍說。
他指出,由于湖北省對氣體行業沒有政策支持,也沒有行業準入標準,各地不少證照不全的小企業不愿參與整合或者漫天要價,給整合增加了難度。對于已經參加整合的企業而言,他們也擔心一旦整合取得效益后,又會有一批新建的不規范的小企業出現,使得整合成果功虧一簣。再加上湖北省最大的用氣基地是武漢,現在仍然處于“諸侯割據、市場紛爭”的無序狀態,要想突破難度很大。
由于湖北液體產品資源相對豐富及歷史等原因,全省企業數量太多:溶解乙炔最多時有70多家,充裝企業超過200家,整體規模偏小,人員專業水平低,有不少充裝站采用的是“作坊式”生產方式、“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管理機構、規章制度形同虛設,仍然停留在養家糊口階段,根本沒有把安全管理落到實處,更不用說推動行業進步和發展了。即便如此,不少企業還都朝著小而全的方向發展,少數人把“做氣”變成了“賭氣”,用一句很形象的話來說就是“萬事不求人、人人想做老大”。這也給行業整合帶來很大的困難。
縱觀國內氣體行業發展動向,國際氣體大公司都紛紛在各地搶占優質客戶,國際四大氣體公司在國內的投資及產值年年遞增,這在經濟發達地區尤為明顯,湖北省也不例外。法液空在光谷投資近1億元的現場供氣項目去年已經投產,明年二期工程也將開工。
據了解,美國空氣產品公司正緊鑼密鼓地在湖北尋找突破口,一旦他們成功進駐,湖北省氣體行業的高端客戶很可能成為外企的盤中餐。如果在過兩三年,民族氣體產業還得不到健康發展,將導致中國的氣體企業走向自生自滅之路。